第589章 钟大胆!!!
第589章 钟大胆!!!
儿子刘武在军中的表现让老父亲刘之野是万分自豪,女婿钟兴国那更是不逞多让。
钟兴国如今在某王牌师任参谋长一职,他曾经是一位L山战场上备受尊敬的侦察英雄。
在战场上,钟兴国总是将危险视为自己的职责。
每次执行俘虏任务,他都亲自担任捕俘组的组长,身先士卒,走在最前线。
在撤退时,他总是让战友先行,自己坚守在最后,负责断后掩护,因此被人誉为“钟大胆”。
在长达几年的边境防御侦察作战中,钟兴国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冷静果断的作战风格,以及出奇制胜的策略、兵力部署和计划。
钟兴国领导自己的部队无数次勇敢地执行伏击和俘虏任务,频繁的近距离侦察任务。
他的英勇行动震慑了敌人,多次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包括俘虏一百多名敌人、消灭一千余名敌人、摧毁十几个弹药库、四十门火炮、十几个驻兵房和29个阵地工事……
八年前,钟兴国所在的单位从燕京卫戍区、津港警备区以及某集团军中精选了一批杰出的士兵,共同组建了特种混合第X侦察大队。
这支大队被派遣到滇南,执行侦察保障任务,开始了一段为期几年的艰巨侦察作战使命。
钟兴国当时初任中队长,他深知优势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
一旦部队抵达战区,他就迅速针对山岳丛林地的作战特点,结合前方指挥部的指导方针,领导侦察骨干展开了超过20公里的全方位侦察任务。
这包括与当地居民交流、拜访邻近地区、勘察地形、收集敌情信息,并积极适应环境,以确保全面了解敌我形势。
同时,他积极组织全连进行实战化训练。
在战场上,钟兴国发起了口号:“跟我上!”以表达士兵们的誓死决心。
不论多么危险的地方,党员的身影总是显著可见;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干部们总是勇往直前的领导者。
这已经成为我军作战历史中独具特色的制胜法宝。
钟兴国是这一传统的杰出代表。
在出征作战时,钟兴国亲自举起拳头,站在最前线,引领全体士兵郑重宣读誓词;
钟兴国是第一个接过出征酒并一饮而尽的人;他大步向前,毫不犹豫地穿越了生死线,展现出坚定而勇敢的姿态。
这年2月5日,同时也是农历新年的正月初八,钟兴国他们中队迎来首次作战经历,这次任务被命名为“半坡西侧无名高地伏击捕俘战斗”。
在这关键时刻,钟兴国毫不犹豫地志愿担任捕俘组的组长,勇敢地承担了这个极为危险的任务。
这次行动代号被称为“2.5战斗”。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全体官兵面临极为严峻的心理和生命安全挑战。
尽管他们小心谨慎,长时间潜伏在距离敌阵地不到百米的地方,但敌方军犬的嗅觉逐渐探测到了他们的存在,敌军的狗叫声不断响起。
敌人察觉到异常情况后,迅速进入阵地,并用手电筒搜索目标。
敌人1号和2号方位同时向钟兴国他们的潜伏地区投掷炸弹,敌军们的叫喊声和装填子弹的声音清晰可闻,不断有敌人投掷的手榴弹在钟兴国所在的捕俘组附近爆炸。
红色弹道和手榴弹碎片在空中飞舞,泥土和碎石洒在钟兴国以及队员身上,显然敌人已经察觉到了他们的行动意图。
这会儿的,天气也变幻莫测,前两天还是小雨浓雾,而现在是星光灿烂。
捕俘队员们必须小心翼翼,因为任何一个轻微的动作都可能被敌人发现。
局势急转直下,全体队员紧盯着中队长钟兴国,不确定是决定冲上阵地,意图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还是按照原计划等待敌人进入伏击区。
钟兴国在密切观察敌人的行动的同时,迅速思考下一步的应对方案。
他召集了一、二排长,商讨对策,最终做出决策:“我们的行动已经被敌人觉察,潜伏位置完全暴露在1、2号高地的交叉火力下,而且植被稀疏,无法提供足够的掩护,以满足接敌和捕俘计划的要求……”
随着黎明临近,捕俘组的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可能会有更多伤亡。
钟兴国综合分析后果断决定撤退。
他观察了敌人的火力暴露情况,并绘制了敌情要图,详细了解了敌军的兵力部署和工事构筑情况。
在前方指挥部批准后,钟兴国夜间带领参战队员冒着被敌军射击的危险,于第三天上午9时全部撤回到安全地区。
整个行动历时三天,渗透距离为8公里,排除了11枚地雷。
当时刘之野在前方指挥部高度评价了钟兴国他们中队的表现,称赞特侦三中队在这次战斗中展现了敢打、善打、有勇有谋的作战风格。
中队长钟兴国基于敌情和地势的变化,明智地作出了放弃捕俘计划、主动撤退的决策。
这种在一线指挥中表现出来的决断力和聪慧难以估量,完美体现了他作为侦察指挥员的卓越素质。
前指刘之野这次评价对钟兴国表示了高度认可。
回撤的决策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参战队员刚刚撤出不到一个小时,钟兴国他们潜伏的地域就遭到了敌军长达一个小时的炮击,并发射了数枚燃烧弹。
侦察大队领导和全连官兵都对钟兴国投以了敬佩的目光。
在面对复杂情况时,钟兴国没有被敌情变化所迷惑。
在危险关头,优秀的军事指挥员的价值得以体现。
钟兴国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重大伤亡。
不过在战争中,不幸的牺牲总是无法避免的。
8月9日,钟兴国率领侦察分队进行了代号为“118”的伏击捕俘战斗。
他们深入敌后10公里,成功俘虏了2名敌军士兵。
但在回撤途中,三中队首任副中队长老董不幸触雷负伤,双腿遭到炸弹爆炸导致的严重伤害。
在这关键时刻,钟兴国冷静指挥着,一边组织止血和包扎受伤战友,一边指挥工兵战士埋设地雷,以封锁敌军的追击路径。
他深知时间的紧迫性,因此接应组必须尽快提高回撤速度,同时确保担架稳定,以减轻老董在崎岖山路上的痛苦。
经过长达四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参战队员们精疲力竭,但最终成功将老董安全抬送到了安全地点,并紧急送往野战救护站。
遗憾的是由于失血严重,老董的脑部神经受到了严重损害。
经过18天的手术治疗,老董虽然重获意识,但已经失去了语言和行动能力,陷入了需要全面护理的植物状态。
后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救治,老董在后方医院的伤情逐渐恶化,最终不幸去世,年仅29岁。
钟兴国虽然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副中队长的牺牲仍然像沉重的负担一样压在他的心头,让他久久不能释怀。
也就是这一年12月,钟兴国被授予一级“侦察英雄”荣誉称号。
随后,他又在第二年获得了“卫国为民英雄”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有着钟兴国这样的优秀指挥官带领,第X特种侦查大队的全体官兵在轮战期间就表现的非常出色。
两山轮战期间,第X侦察大队出的战斗英雄就不少,李卫就是其中之一。
李卫刚是中原人,83年11月参军入伍,84年被安排到特种侦察大队当侦察兵。
这一年11月,特种侦察大队在17号界碑附近开设前指,李卫所在的三中队奉命到大湾一带实施大纵深渗透侦察。
L山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特征。
这里山高坡陡,峰险谷深,原始森林茂密,竹木高大,茅草没人,藤葛交织,道路稀少,雾大潮湿,温差显著,毒虫出没;
而且敌我两军阵地犬牙交错,投入的兵力多,火力密度大,战区障碍多,雷场密布,给侦察兵们的侦察活动带来了不小麻烦。
而且此次侦察行动的区域是在“白眼狼”境内,越往南走,雾气越大。
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植物腐烂的味道,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中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战士们每个人的身上还背着不同的装备。
不到2个小时的行军,战士们已经累得是大汗淋漓,汗水和迷彩服沾在一起,黏黏的感觉十分难受。
终于,在第三天拂晓,李卫所在的行动分队前出到大湾附近的一个村子,估计“白眼狼”人做梦都想不到,在他们附近居然潜伏着一队“兔子”侦察兵。
根据情报,这里有大约一个营的敌军驻守,但是根据实地侦察发现,这里的敌军顶多一个连。
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中队长钟兴国要求抵近侦察,对敌军的营房、哨所,兵力、火力等信息进行细致复核和详细补充,以便上报大队前指。
就在行动开始时,在通往我军潜伏区的村路上,突然出现一名“白眼狼”民兵。
只见这个民兵大概三十来岁,身穿破旧的敌军军装,左腿有点跛,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身上还背着一把63式步枪,看模样像是一个退伍老兵,不时左右来回巡视。
突然之间,这名“白眼狼”民兵好像发现了什么,开始不停地用“方言”向村子里喊。
情况突然,如果不采取行动,侦查分队将十分被动;如果采取行动,万一判断有误,那么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谁也无法预料。
就在这紧要关头,只听得“噗”的一声,中队长钟兴国手中的微声冲锋枪响了,这名敌军民兵手捂胸口,挣扎着还想往回跑,结果没跑两步就倒那了。
村子里的“白眼狼”人听到刚才的叫声后,都开始慌张的往家跑,场坪上几个敌军被这突然的一弄有点慌张和不知所措,他们也在四处张望。
李卫当时身背火箭筒,为了能抓到俘虏,就要把敌军逼到离他们近一点的地方。
中队长钟兴国喊了一声:“火箭筒上”。
李卫快速瞄准敌军,负责给火箭筒装弹的战友迅速装弹上膛,只听“嘡”一声炮弹百发百中击中敌军营房。
负隅顽抗的敌军立即向火箭筒位置放枪,李卫的战友前胸负伤,之后他忍痛咬牙又给火箭筒装了一发,李卫马上将火箭弹打了出去,再次击中敌军营地。
此时,中队长钟兴国果断地大声呼叫:“孙新春,电台开机,你马上呼叫炮火支援”!一时间,现场枪声大作,村庄里的营房冒起了烟火。
战斗中,几个敌兵居然也想抓俘虏,他们谨慎地向李卫的位置偷摸过来。
看着送上门的俘虏,出击分队自然是不会放过,看准时机,钟兴国喊了一声“上”,捕俘的李二牛带人快速向敌军扑去,反应慢的敌军当时就被抓了,反应快的赶紧跑了。
随即,副中队长孙新春立即向上级汇报了情况,并请求二次火力支援。
只在说话间,我后方炮兵的掩护火力就打到了,一阵炮击之后,侦察兵们的脸上都布满了烟尘。
“哈哈哈……”见敌军这副惨样,钟兴国非常痛快,然后大手一挥:“快撤!”
随后,钟兴国小分队在深山老林中快速向后撤退。
由于战斗负荷减轻了许多,虽然押着俘虏,但是行进速度要比来时快了许多。
钟兴国命令工兵和搜索排障组提高警惕,加强回撤路线搜索排障。
快到防区的时候,小分队远远就看到侦察大队各级领导带着警戒接应分队和军工同志们,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出击分队,看到亲人,小分队战士们情不自禁地说“我们回来了”!
李卫这次战斗中前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
这一年7月到第二年5月,特种侦查大队在滇边两山方向侦察作战近一年当中,共打9仗。
先后实施了一打815高地、二打815高地、小河渗透侦察、戈庄潜伏18天、引导炮兵对敌纵深营房摧毁战斗、花嘎袭击捕俘等战斗。
共毙敌235名,伤敌四百多名,俘敌25名,摧毁敌营房多栋,缴获敌轻机枪3挺、冲锋枪150支、手雷610枚、子弹十万发等一批军用物资。
作战后,钟兴国中队被前指命名为“英雄侦察中队”。
全中队有一个排荣立一等功,有两个班荣立一等功,钟兴国,李二牛等人被命名为一级捕俘英雄。
副中队长孙新春评选为年度国防边陲优秀儿女101名获得者,有8人荣立一等功,50人荣立二等功,73人荣立三等功,70多人火线入党,15名战士提干,立功人数达131人,战士李卫、刘卫国等人就成为50名荣立二等功的一员。
像第钟兴国中队打仗这么多,抓俘虏这么多,立功人数这么多,立功等级又这么高,提干人数又这么多,在整个“两山”侦察轮战中,取得这么多荣誉是少有的。
在815高地阵前捕俘战斗中,钟兴国中队批侦察分队到达前线后,一方面进行侦察,另一面开启临战训练。
小分队在那拉后山观察哨发现敌815高地有个情况,
每天傍晚在815高地前沿100米处一条通往我方的小路上设两道地雷,在第二天早上七时左右又进行取雷,设雷取雷一般1-2人,形成规律。
时任三排一班班长的刘卫国认为这是抓捕敌俘虏的一个好机会。
但是钟兴国与孙新春几个中队干部经过反复分析判断认为,抓捕设雷之敌不易接近隐蔽。
抓捕取雷之敌是**时机和**目标。
于是,钟兴国及时拟制了815高地阵前捕俘作战方案,上报大队审查后,又上报前指,前指很快批准了钟兴国中队的作战方案。
然后,钟兴国又组织全中队进行模拟训练,在9月1日17时前,全中队就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这天傍晚,各个战斗小组向815高地隐蔽接近,并于2日5时前分别到达指定位置。
钟兴国将整个战斗分为五个战斗小组:李二牛小组为捕俘组,由排长李二牛率领8人组成;
第二组为侧翼攻击组,一排长带领一个加强班;
第三组为火力组,由代理排长刘卫国负责整个战斗的火力射击和掩护。
第四组由副中队长孙新春、医生周业建组成救护组,负责战场救护任务。
第五组,由中队长队长钟兴国负责,指挥120迫击炮排,负责远程火力支援和指挥。
9月2日7时10分左右,815高地两名敌人从工事钻了出来,一名敌人在高地监视,另一名敌人从高地上走下来,向通往四连方向的一条小路上取雷。
当敌军将一道拌雷取完后,这个敌人已经麻痹,当准备去取第二道拌雷时,钟兴国一声“打”的口令发出后,轻机枪、重机枪、狙击步枪、82无后座力炮等各种火力集中对815高地的敌人实施射击消灭该敌。
同时,8名捕俘手在李二牛的指挥下,突然跃起抓捕一名取雷之敌。
此时,敌周围几个高地的敌人密集火力向捕俘组压来,捕俘手丁晓拖住取雷之敌时,一发炮弹落在他身边,一声巨响,当场牺牲。
在这紧急关头,钟兴国及时命令侧翼攻击组迅速攻占815高地,阻敌增援。
指挥火力组压制敌人火力,命令救护组前出救护伤员,呼叫迫击炮连对敌后方阵地炮击实施压制。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激烈战斗,钟兴国中队共毙敌13名,俘敌1名,并缴获部分枪支弹药。
战后总结,他们中队此次捕俘作战中一是光天化日捕俘难度大;
二是在敌前沿捕俘受敌火力威胁大;三是战斗是虎口拔牙危险性大;四是既是捕俘战斗又是袭敌高地战斗。
这既是侦察兵的袭击捕俘协同作战,又是各种火力综合运用相互协同的一种特殊战斗。
(本章完)
https://123vvxw.cc/html/26897/26897662/111105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123vvxw.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123vvxw.cc